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925体育 > 新闻动态 >
李友鹏原创丨跨越山河从军路:一位“特政兵”的青涩岁月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3:08    点击次数:174

跨越山河从军路:一位“特政兵”的青涩岁月

文/李友鹏

1970年的岁末,时光的齿轮缓缓转动,将我的人生推向了新的轨道。那时,初中毕业的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父亲的提议如同暗夜中的一盏明灯,为我指明了方向——投身军旅。那一刻,我毅然决定投笔从戎,将“李友朋”改为“李友鵬”,这个改动不仅是在名字中增添了一只振翅的“鸟”,更寄托着我对未来的无限憧憬,渴望如大鹏般展翅高飞,翱翔于广阔天地间。

回望当年,生活的艰辛在我的身体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。由于营养匮乏,我的体重不足百斤,个头刚过一米六,视力也不尽人意,能勉强达到1.0已属幸运。但当兵的渴望如熊熊烈火在心中燃烧,为了通过体检,我想出了一个“笨办法”——把视力表1.0到1.5的字母缺口朝向牢牢记在心里。体检时,凭借着记忆和对杆牌指向的判断,忐忑地蒙混过关。那个年代,青年们对当兵充满向往,即便条件不足也要想尽办法争取;而如今,时代变迁,一些年轻人为逃避兵役不惜弄虚作假,这种反差令人感慨,也折射出不同时代人们价值观与生活追求的巨大转变。曾几何时,“好汉不当兵,好铁不打钉”的俗语广为流传,而如今,“兵为立身之本”深入人心,部队成为培养人才的大熔炉,依法服兵役也成为每个公民引以为傲的责任与义务。

我们这批新兵有着特殊的称谓——“特政兵”,这意味着需要极为过硬的政治条件,政审过程异常严格。一同入伍的伙伴大多出身贫下中农,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,年龄普遍较小,大家怀揣着相似的理想与热情,踏上了这段未知的旅程。

1970年11月,当入伍的批准通知书拿到手中时,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。12月15日,是我离开家乡的日子。那天,村里的民兵连长李会仁特意送我一本崭新的《毛主席语录》,他语重心长地叮嘱我:“到了部队,一定要听领导的话,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,为咱家乡争光!”父母和兄弟们将我送到屋后水井南的老枣树下,他们的眼神中满是不舍与牵挂,久久不愿离去。我强忍着泪水,在心中默默发誓:再见了,亲爱的父老乡亲;再见了,生我养我的大李村;再见了,我的父母!我一定会不负众望,在部队里努力拼搏,干出一番事业!

在晏城火车站,我第一次登上了运送新兵的专列闷罐车。车厢内空空荡荡,没有座椅,仅有车厢两侧上端几个小窗户透进些许黯淡的光。大家席地而坐,脸上洋溢着幸福又略带茫然的笑容。一路上,欢笑声不断,唯有接兵的冼班长忙前忙后,对我们关怀备至。夜间,当大家在火车上熟睡后,他一次次巡视,看到谁脱了衣服,就赶紧轻轻披上,生怕我们着凉感冒。这份温暖,是我们初入部队感受到的第一份关怀,让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新兵心中充满感动。

列车一路向西疾驰,沿途经过兖州、徐州、郑州等兵站。每到一处,我们便下车在站台餐厅用餐。冼班长总会反复叮嘱:“上车前一定要排空大小便,闷罐车上可没有厕所,只有到兵站才能方便。”透过车窗,我们看到了隧道、丘陵、山川,还有铁路两侧参差不齐的窑洞,这些新奇的景象让我们既感到新鲜,又隐约体会到生活的不易。

最终,列车抵达河南洛阳。随后,我们又换乘军用大篷车,行驶在沙石公路上。车轮卷起漫天尘土,灌进车厢,不一会儿,大家都变得灰头土脸。在颠簸中,我们不知翻越了多少座山,跨过了多少条河,终于到达了新兵集训地——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。

潭头镇是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小平原,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,古称潭州,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。它位于洛阳地区栾川县东北部,东依嵩县,西侧的潭头大桥是联结南北的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。镇上的房屋古朴典雅,虽略显破旧,却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深厚的文化底蕴。石板铺就的街道,狭窄曲折的胡同,高低不平的乱石路,让我们这些来自平原的新兵很不适应,稍不留意就可能摔跤。这里的生活节奏似乎也与平原不同,太阳升起得晚,落下得早。街头那口深深的水井,安装着轱辘架,打水时,看着绳索一点点下降,再一点点拉起,打一桶水竟需要十来分钟,这让我们对这里的生活有了更真切的感受。

我们的驻训地是部队设立的潭头农场,当时正值白菜收获季节,大片的白菜地里,不少当地群众在拣拾白菜叶。来到这里不久,连里给了我们通信地址:河南省洛阳市38号信箱1499号,这串看似普通的数字和文字,成为了我们与外界联系的纽带,承载着家人的思念与牵挂。

本以为顺利通过体检就能安心入伍,没想到新兵连又组织了一次体格复检,由团卫生队朱盛高副队长负责。复检不合格仍在45天退兵范围内,这让我再次紧张起来。面对视力检测,我凭借着之前的经验,再次幸运地通过了考验。

我被分配到新兵九连三排,在这里,我遇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领导和战友。连长刘京安是北京人,指导员谢兆桂来自广西,排长薛财生是广西壮族,而班长冼星海来自广东。冼班长的名字与著名音乐家相同,这让我对他印象格外深刻。在新兵连的日子里,他就像一位贴心的兄长,晚上为我们掖被角,我们生病时,他会贴心地打好病号饭,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。这些温暖的瞬间,成为了我军旅生涯中最珍贵的回忆,也让我在异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。

这段从家乡到部队的旅程,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蜕变。从改名字时的壮志豪情,到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体检;从离别时亲人的不舍,到旅途中感受到的部队温暖;从初到陌生环境的新奇,到与战友们建立起深厚的情谊,每一个片段都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中。它不仅是一段个人的成长经历,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。在未来的军旅生涯中,我将带着这份初心与感动,继续前行,在部队这座大熔炉里锤炼自己,不负青春,不负韶华,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。

(写于2025年5月15日)

【作者简介】李友鹏,知名中医,北京名医名方研究推广中心特邀研究员,河南仲景医药研究会特邀研究员,中国特效医术发掘整理委员会专业委员。原籍山东齐河,现居山东济南。文学爱好者,热爱生命,热心公益事业,注重食疗,注重中医养生研究和疑难杂症的研究和治疗,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与诗歌300多篇。